我国医学专家在南极“不可接近之极”研究发现新的“情绪基因”-自主发布-资讯-生物在线

我国医学专家在南极“不可接近之极”研究发现新的“情绪基因”

作者: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4-09-19T09:42 (访问量:2496)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不可接近之极”极端严酷环境下的生理心理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徐成丽课题组和蒋澄宇课题组首次发现了28个可能与情绪状态机制相关的“情绪基因”。

国际权威期刊《分子精神病学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17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人类对南极冰穹A极端环境适应的生理心理表型变化与全基因组达差异基因间的关联分析”。这是自1962年以来,国际南极医学研究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非综述研究性论文。


我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位于南极内陆深处的“冰盖之巅”,最高海拔4093米,最低温度达到零下90摄氏度。因为极端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冰穹A被人们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我国在冰穹A建立昆仑站开展科学考察,为医学专家研究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宝贵机会。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徐成丽研究员介绍,在2007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赴冰穹A考察队的随队医生携带了多种先进的便携式医学仪器,采集科考队员的静脉血样,进行心功能、肺功能、脑血氧动力学,血气水平等生理检测,同时采用心理问卷方式评估队员的情绪状态变化。

在我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支持下,徐成丽课题组和蒋澄宇课题组联合国内外相关人员对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17名内陆考察队员的133项医学数据,经过了长达7年的深入分析,首次采用“人外周血去除红细胞的血细胞全基因组表达谱”的研究方法,通过去红细胞的外周血细胞提取RNA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绘制了基因表达变化的热图,并进一步获得了全基因组表达谱。

研究发现,科考队员的情绪紊乱,包括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疲劳与男性激素**水平存在很强的线性正相关。通过全基因组表达差异基因与变化的生理心理表型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表型变化密切相关的基因。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研人员鉴定了与情绪状态紊乱密切相关的70个差异基因。对这70个与负性情绪强相关的基因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其中的42个已有报道,提示余下的这28个基因可能是与情绪状态紊乱机制相关的新基因。

“这项研究不仅为揭示人类表型变化与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我国今后南极考察队员的医学保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徐成丽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表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30年来,越来越重视极地医学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探索人类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更关乎科考队员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了“极地医学联合实验室”。徐成丽课题组和蒋澄宇课题组共同取得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南极医学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上海市松江长塔路465号

联系人: 郭香情

电 话: 18301782025 / 021-61312973

传 真: 021-55068248

Email:2801599189@qq.com

相关咨询
ADVERTISEMENT